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  党建工作  学生工作  社会服务  下载专区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要闻>>正文
【教育思想大讨论】向思想要深度,为育人明方向,辟体育学科建设之进路
2025-06-16 18:06 王锋斌 教学与科研办公室

本网讯(通讯员 王锋斌)为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教育数字化”战略号召,推动我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按照学校要求,本学期体育课部围绕多个主题多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体育学科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取得显著成效,讨论成果丰硕。

本次大讨论聚焦学科育人和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核心问题,通过主题研讨,形成了系统性学科建设和育人方案。讨论重点围绕融合创新与协同育人、体育课程建设与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和人工智能时代体育数字化转型三个核心议题展开。从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视角探讨体育与医学和心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从体育课程建设与立德树人长效机制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于人工智能时代体育数字化转型现实,讨论聚焦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体育教学与管理。本次讨论采用了“主题报告+分组研讨+案例分享”的多元研讨模式,借鉴已有的AI大模型应用和数字化平台案例,结合我校体育学科建设实际开展可行性分析。讨论主题鲜明,紧扣核心,激发教师对体育育人和体育学科建设的深度思考,深掘体育学科教育思想深度,用思想明方向,向思想要进路和方法。研讨以问题为导向,锚定实现从思想理念碰撞到方案落地转化,构建“学科交叉、技术赋能、实践导向”的体育学科建设和育人新格局,为推动体育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讨论提出了系列学科发展建议,涵盖课程体系优化(如增设运动处方、康养课程)、师资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数字化转型等举措,形成了《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报告》《体育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等多篇总结报告,提炼课程模型、实践链条等创新模式。

此次体育学科建设和体育育人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取得了系列成果:成果一,在融合创新与协同育人视角下,提出了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及跨学科人才培养优化路径,初步构建“体医融合”体系,塑造体医融合的核心能力,探索建立贯穿全程的“临床+社区”实践链条,探索社会支持、创新机制与资源整合。成果二,针对如何加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推动体育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提出了系列举措:一是加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资源整合与共享,深化课程内容创新,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二是推动体育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强化个性化教学指导,拓展竞赛与活动平台,加强科研反哺教学,健全质量监控体系;三是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深化课程与思政的融合,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强化实践育人功能,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成果三,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体育学科数字化转型与校园智慧体育建设路径。讨论指出了数据驱动精准教学、全周期贯通培养、技术赋能场景创是新时高校体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理念;教学多元化、评价科学化、体教融合深化、产业协同化是新时高校体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AI大模型赋能(高端路线)、基础数据驱动(低成本路线)、区域协同推广(政策驱动)是当前国内高校智慧体育建设路径与实践经验。基于校情,分析了我校体育数字化转型挑战体现在资源不足、成本压力、数据安全风险和师资数字素养待提升等方面,针对我校实际提出了体育数字化转型阶段实施建议和校企合作降低成本的路径,建议推进我校数字化体育发展要优先整合资源,低成本技术先行,深化区域协同,强化保障机制。

针对学校当前体育学科建设和育人现状,讨论指出:一是学校应重视发挥我校雄厚的医学资源优势、医学专业强势和平台优势,打破学科壁垒,深化体育学科与医学专业和心理专业的深度融合,开拓体医融合交叉学科,重构学科与专业体系,为培养复合型人才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提供体系支撑。二是在强势医学背景的加持下,推动体育与医学和心理的跨学科融合,勇立体医融合的潮头,引领体医融合发展浪潮,加快完善课程体育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强推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实现医学和体育等多学科交叉赋能。三是推广O2O、分组分层教学,利用AI辅助训练(如动作纠错、数据监测),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为高水平运动员开设“卓越班”,为特殊群体设置康复训练模块,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大力支持教师开展体育各级教改课题,推动运动科学实验室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将临床运动干预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实现强化科研反哺教学,落实教学改革创新,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寻求校企合作,降成本,采用设备租赁、技术共建模式,优先改造高利用率场地,选择蓝牙物联网方案替代高价设备,实现数字化转型加速,构建我校智慧体育生态体系。五是组织赛事志愿服务、社区健康管理实践,设立德育学分,联合学工、团委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推动家校协同参与体育教育,强化时空育人效果;构建体育大课程育人环境,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体育活动的表达和融入,强化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利用好“五维度一体一核心”的体育课程思政模式,立足于个体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和健康促进基础上,传递培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弘扬体育精神,将“体育精神与青年担当”纳入思政联动主题,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构建体育学科立德树人有效长效机制。(审稿 朱红军)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建议使用 1024*768 像素浏览 Hu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yan Hubei P.R.China